遵义市笃行文化教育服务中心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转折之城 遵义简史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转折之城 遵义简史
时间:2017-11-26 22:51 点击:

[内容摘要:遵义进步青年雍文涛开办的“遵义书店”,赤水进步青年余正华开办的“之江书店”,除秘密出售马列著作外,还公开出售大量进步文艺书刊。上海左联和北方左联出版的《文艺新闻》《文学前哨》《北斗》等刊物,也直接寄往赤水,对赤水的新文学活动起了助推作用。]

    清末民初,遵义办新学,开书局,编印《白话报》等,为新思想、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。尤其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,民主与科学的思想,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遵义不断传播,为日后遵义地区创建中共组织作了思想准备。在文学方面,新剧的演出和新文学的兴起,则是上述先进思想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。

  新剧,在遵义最初称“文明戏”,继而称“新剧”,抗战时期称“话剧”。遵义新剧的编演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,其先行者是遵义三中和团溪新民小学。

  遵义三中能成为新剧的先行者,与历任校长黄齐生、李筱荃等的倡导与支持分不开。

  黄齐生积极倡导新剧并推动旧戏改革,他亲自编导演出了贵州第一出话剧《维新梦》。他任校长的贵阳达德学校的话剧演出活动就蔚然成风。黄齐生于1926年出任省立遵义三中校长后,就大力提倡学生演话剧。李筱荃曾三任遵义三中校长,也积极支持学生编演话剧。自1926年前后起至30年代,遵义三中曾演过进步话剧《亡韩刺伊》《可怜闺里月》《死人偷洋钱》《盗、盗、盗》《刀痕》《张文祥刺马》《一片爱国心》《国魂》和《美人剑》等剧目。经常参与演出的有杨伯勋、蔡仁元(韩念龙)、余选华、陈庆钰、曹元章、朱绶文等人。

  团溪新民小学校长夏雨屏、美术老师张季立、学生杨天源(后任该校校长)等,都是话剧活动的积极支持者。1929年即自编自演《逃婚》一剧。1930年冬,北方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部长萧之亮回到故乡团溪,即与杨天源等演出萧自编的话剧《生路》和《衬衣》等剧目。此后新民小学先后排演了《孔雀东南飞》《棠棣之花》《三江好》《醉卧沙场》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《二升米》等剧目。先后参加演出的有黎恒昌、贺平波、徐继英、傅邦瑞、傅邦荣等人。

  遵义女中也曾邀请朱穆伯、余选华等去演出过《可怜闺里月》。朱穆伯还作过《改造戏剧与改造社会》的讲演。到抗战期间,在各县城和主要集镇演出话剧已经很频繁,演出话剧是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。

  新文学在遵义的兴起,首先是在学校中传播新文学作品。如遵义三中教师庹俊生、朱穆伯、余正邦等,或将鲁迅、郭沫若的作品有选择地向学生讲解;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《呐喊》《彷徨》,茅盾的《子夜》,苏联的《铁流》等小说。三中图书管理员谢树中,也主动向学生推荐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蒋光慈等革命作家的作品。遵义城成小学教师赵宗典,也将鲁迅《呐喊》《彷徨》集中的一些作品选作补充教材。

  遵义进步青年雍文涛开办的“遵义书店”,赤水进步青年余正华开办的“之江书店”,除秘密出售马列著作外,还公开出售大量进步文艺书刊。上海左联和北方左联出版的《文艺新闻》《文学前哨》《北斗》等刊物,也直接寄往赤水,对赤水的新文学活动起了助推作用。

  在段雪笙帮助下,赤水成立了进步文艺团体“流波社”,创办了文艺刊物《流波》《少年大众》和《寒夜之华》,发表了一批赤水进步人士(主要是青年)创作的文学作品,开遵义地区创办文艺刊物之先河。团溪新民小学也办过《新民月刊》。遵义三中学生何恩余等,曾组织遵义三中学生文艺研究会,也创作了一些文艺作品。何恩余还在三中校刊上发表了处女作长诗《穆家川上》。

  除上述主要由遵义人在遵义本土开展的文学活动外,遵义人卢葆华、蹇先艾、寿生、陈沂、萧之亮、段雪笙等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的成果和影响,在贵州乃至全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,他们的作品大多以遵义故乡的方方面面为素材。

红色培训

Training

TOP

在线QQ

13984930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