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市笃行文化教育服务中心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遵义:守好红色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遵义:守好红色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
时间:2021-08-26 08:52 点击:
       刘付昌,男,汉族,1922年5月出生,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居民,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一代守陵人,2018年7月去世,享年96岁。
  郭德刚,男,汉族,1951年1月出生,仁怀市人,1973年1月应征入伍,1979年转业回乡从事农业生产,现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守陵人。
  两位老兵在红军烈士陵园接力守陵50余年,与山为伴、与树为邻、甘于寂寞、乐于奉献,用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,守好“红色根脉”、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红色文化,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,让爱国精神牢牢扎根,引领后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,书写新的奋斗史诗,创造新的更大事业。
  2021年4月,新华社一篇《50年!两代守陵人接力守护烈士英灵》的报道,揭开了两位老兵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,让人津津乐道,敬仰礼赞。
  陵园埋忠骨 承诺守英灵
  时光回溯,1935年春天,红军长征途中打响的鲁班场战斗,虽然为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、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铺平了胜利道路,但红军也付出较大伤亡代价。1953年,仁怀县人民政府在鲁班场宴家堡修建红军烈士公墓,集中安葬146名红军烈士遗骸。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墓。1968年,遵照组织安排,退伍军人刘付昌开始了守陵之旅。
  1944年,刘付昌参加国民党部队抗日,1948年随部队起义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,1955年退役回乡,在老家鲁班区小水乡担任了三年武装干事,后到鲁班公社担任武装部长。刘付昌没有文化,因为怕耽误工作,怕给组织添麻烦,他辞去武装部长职务,回到老家当起农民。有人不理解,好好的武装部长不当,干嘛跑回来当农民?对于大家的议论,刘付昌不言语,对自己的决定,不后悔。
  1968年,鲁班区委书记准备请他维修烈士陵园,守烈士墓。在征求意见时对他说:“守好烈士墓,是一辈子的事哟!如何?”刘付昌爽快回答:“感谢书记,我一定守好,守到老死!”
  就因这句承诺,刘付昌一守就是50年。维修烈士墓,他一个人带领几名工人修围墙、修道路、修墓地,一干就是三年。三年中,因经常吃不饱,有的工人干着干着就走了,只有刘付昌在坚持。在天天吃苞谷饭、南瓜汤的情况下,刘付昌领着工人从山脚下背砖上山,又一块砖一块砖地将围墙砌完。陵园里光秃秃的,他就背土到山上,然后种上树,或者将石旮旯凿出洞,再培上土种柏树。修完烈士陵园后,他在烈士墓旁边搭起一个简易工棚,从此那里就成了他的家,守护着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。
  烈士陵园,50个春秋。他栽下的树达1000余棵,如今有的树粗壮得一个人环抱不住;他扫坏的扫帚达1000余把,树叶青了又黄,黄了又青;他讲述红军故事、守陵故事达3000多场次,使听者难以忘却;他天天围绕烈士墓静走、与烈士默默对话,像有说不完的话、诉不完的情,生怕冷落了长眠于此的红军烈士。
  烈士陵园是一个既热闹又冷清的地方。白天,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大门外,常常排着长队,前来祭奠烈士、为英魂扫墓的单位、部门、学校以及社会人士络绎不绝,刘付昌忙着登记、忙着迎接、忙着讲解,不知不觉就是一天。晚上,在烈士陵园的小山头上,刘付昌只能与星月相伴,看看远方的万家灯火,听听周围的风声虫鸣,再有就是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年复一年、斯年如是。    
  两代守陵人 携手同践诺
  刘付昌老人一人守陵30年后,终于迎来了第二位守陵人郭德刚。
  郭德刚1973年1月入伍,1977年4月退伍返乡,之后响应国家召唤,参与了对越自卫还击战,承担护送战士任务,又于1979年4月光荣地“第二次退伍”。退伍回到家乡,郭德刚在生产队工作,带着乡亲们从事农业生产。郭德刚一直觉得自己当兵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,回到家乡又因身体在部队训练落下毛病干不了重活,心存遗憾,总想找个适当的岗位,继续作贡献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看到年事已高的刘付昌老人和他守护的烈士陵墓,便萌生了守护烈士英灵的想法。1999年,郭德刚主动向民政部门申请,同刘付昌老人一起守护红军烈士陵园。郭德刚的这一举动得到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,于是,他加入了守陵人的队伍,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二位守陵人,也是第二代守陵人。
  起初,郭德刚对刘付昌的起早贪黑十分不解,认为不大的陵园不需要如此频繁的清扫。慢慢地,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和老人的熏陶下,郭德刚明白了那份虔诚的含义,也明白了刘付昌老人对红军烈士们的特殊感情。此后,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,打扫陵墓、擦拭墓碑、种植花草、讲述历史……他们用守陵人的诚实、用对英烈的崇敬、用为党工作的忠诚,将一桩桩、一件件枯燥的工作演绎得庄严、崇高。
  “我老家就在白家坳后面,当地老人和我爷爷,都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,战役结束后还帮忙掩埋红军遗体……”郭德刚说,“爷爷生前多次告诉我,心中要永远对这些先烈怀有崇敬之心。”
 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300平方米、共计95级台阶,每天打扫下来至少要三四个小时。在郭德刚老人的储物室存放着七八种不同样式的扫把,老人说要把卫生打扫干净,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类型的扫把,一年打扫下来,要用坏很多把。但老人从没觉得累,他说因为有红军烈士们的护佑,自己的身体反而比以前更好了,每次打扫完都感觉神清气爽。
  2018年7月,刘付昌老人去世,享年96岁,他用50年的时间践行了“守到死”的承诺。临走时,老人对郭德刚千叮咛万嘱咐,希望他把红军烈士陵园守护好。其时已经65岁的郭德刚十分悲痛,承诺一定会把这份坚守接力下去。随后,郭德刚继续起早贪黑,用行动践行着对刘付昌老人的承诺。
  守的是烈士 护的是初心
  刘付昌老人走了,郭德刚依然在坚守。每天6点起床,郭德刚就开始工作,把陵园打扫得一尘不染,将烈士墓碑拜台上群众敬献的花圈、鲜花等祭品摆放得整整齐齐,将墓碑擦拭得干干净净,8点准时开园、登记入园信息,无偿给前来祭扫的人员讲述鲁班场战斗,讲述长眠于此的英烈们的故事。
  “没有这些烈士浴血奋战,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已到古稀之年的郭德刚表示,他将会继续守护好红军烈士陵园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直到自己干不动那天。
  鲁班场战斗是郭德刚老人这辈子最耳熟能详的故事,也是让他感触最深的故事,“鲁班场一战,红军共牺牲480余人,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守陵到现在。我要把红军精神守护下去、传承下去。”
  几十年来,没有丰厚待遇,只有起早贪黑,两代守陵人始终无怨无悔,默默无闻坚守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,诠释了守陵人忠诚奉献的初心与使命。他们希望,所有的革命烈士忠魂,都能得到安放和守护,也希望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的人员,能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,守好红色根脉、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红色文化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奋斗。
  千金一诺,善行无疆。言忠信,行笃敬,守陵人守的不仅仅是墓、是红军烈士,还守着心中有党、有人民的一份初心!两代守陵人用自己平凡的举动,写下了对党忠诚、服务于民、无私奉献的诗篇。

红色培训

Training

TOP

在线QQ

13984930114